找到相关内容4116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修菩萨行的三大门

    为什么要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?众所周知,菩萨万法,般若是正行,余五为助行;般若是眼目,余五如四肢和身体。所谓布施无般若,惟得一世荣,后受余殃债;持戒无般若,暂生上欲界,还堕泥犁中;忍辱无般若,报...成佛的坦途。   三大法门是一乘究竟佛道,入此法门,不论修世间善法(五戒、十善、三福业)、出世间善法(四谛、十二因缘、三学、三十七道品)和大乘善法(、四摄、百八三昧、四十二字门),统统归入佛道。...

    方兴

    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02856598.html
  • 利益众生九种观察之记要

      8.想要不属于任何种性,很容易变化的种性。   如此观察这八种。在此中除缺乏种性和不一定种性二种以外(1.和8.),其余种种性,他们所需合适其根器之法与财物,皆可布施,此亦是由下士道引至上士道...

    渣巴智仁波切 著 噶陀仁珍千宝˙贝玛旺晴 译释

    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74048488.html
  • 济群法师答:的建立有什么依据吗?

    济群法师答:   佛教法门的设定,确实是有根据的。,属于菩萨道的修行内容,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陀的悲智两大品质。因为成佛并非成就外在的什么,而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。   中的前五,主要是成就福德,而第六度则侧重于成就智慧。当然,这并不是绝对的,其中也有一些交叉的内容。所以,法门的设定是有依据的。除此而外,佛教中还有四谛、三十七道品、三无漏学等修学内容。对于不同众生,佛陀设定了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的建立有什么依据吗?|济群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91977898.html
  • 人与人之间幕后的因缘纽带

    关联把所有的人都用简单就可以理解的因缘链关联起来呢?有!这个就是著名的“分隔”理论。   1967年,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·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,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...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。1967年5月,米尔格兰姆在《今日心理学》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,并提出了著名的“分隔”假说。   简单地说,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,也就是说...

    佚名

    |因缘|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226057888.html
  • 得失大其心

    身命财,行檀舍施,心无吝惜,达解三空,不倚不著。但为去垢,摄化众生,而不取相。此为自利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。檀施既尔,余五亦然。为除妄想,修行,而无所行,是为称法行。   《金刚经》里也说:...随处解脱,随时排除得失。排除了得失,自然就恢复自我本性,心境明澈清静,自然即可达舒适轻快的佛境。   得失之心一时难去的时候,最好的办法是忍。这是菩萨修行佛法中的之一。   成语“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出离心||忍辱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12395420814.html
  • 布施度须具一切不悭、施他二德

      仅仅破除了对身体和财物的悭吝,还不是布施,因为:悭吝属于贪,而阿罗汉不但贪欲的现行就连贪欲的种子都无余断尽了,如此应成阿罗汉也圆满了布施。所以,成就布施波罗蜜多,不只是遣除了布施障碍的悭执,还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。   《大智度论》中有这样一段问答:   有人问:阿罗汉、辟支佛也能到彼岸,为何不叫波罗蜜?   答:阿罗汉、辟支佛的彼岸和佛的彼岸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|布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1103624296.html
  • 圆满布施唯一以心为主

        “圆满布施”并非观待对他人施舍所施物,除尽众生所有贫穷而安立;否则,现在仍有许多贫穷的众生,如此应成诸佛因地所行持的布施尚未究竟。因此,并非以身体和语言为主,唯一以心为主。   如果以除尽众生的贫穷来安立圆满布施,则地球上的穷人数以亿计,十方世界的穷苦众生更是无量无边,由此应承许诸佛的布施尚未圆满,也就无法成立为佛陀。因此,圆满布施唯一是观待舍心究竟而安立的。   为何圆满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|布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1125724297.html
  • 佛教教义。又译事究竟、到彼岸、无极,简译为;音译波罗蜜、波罗蜜多、播罗弭多;梵汉并译波罗蜜(多)。即渡之意。《大乘义音》卷十二:“波罗蜜者,是外国语,此翻为,亦名到彼岸。”谓菩萨乘此度船筏之法,既能自,又能一切众生,从生死大海之此岸,到涅槃究竟之彼岸。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。1、施度(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):总有财施、法施和无畏施三种。谓菩萨由修布施,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3343210.html
  • 问,你讲了不少素食的重要性,我看:素食除了与“五戒”中的“不杀生”关系较密切外,素食与“”有没有关系呢?

    问,你讲了不少素食的重要性,我看:素食除了与“五戒”中的“不杀生”关系较密切外,素食与“”有没有关系呢? 答:你问得正好,我本来也想讲,因为一般人对实行素食感到不易,不容忽视而侧目相看;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认为素食在佛法修学中,只与“五戒”有点关系,排不上显要的位置,对它似有轻视之感,其实是不恰当的。我们一定要把实行素食作为修习“”这个高度来认识、来理解,则对以上所述的种“观”,才会...

    佚名

    |素食与“”有没有关系呢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8/14451913826.html
  •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(一)[刘承符居士辑]

    身都放下了,何况身外之物!佛法说“法喜充满”,即是自在之意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今生即能作到。   △ 世出世间一切成就,即在舍忍二字,若著了相,舍与忍均不能圆满。著相修即是种有漏的善业,来生不过受人天福报,佛法与世间法即在著相与离相二者之间的分野。中先说布施,也有深意,因舍有遣执之功,破我之能,最与般若密切;若想修福,必须布施,离相修福,得清净福报,这种福报是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菩萨行|净空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000006631.html